MENU

【随便写写】69 & 毕业一年后的自白

June 30, 2023 • 随便写写

臣乃武将,不善言辞。去年毕业,今年自白,明年自首

最近天气炎热,这电脑放在眼前就像个火炉一样,我又没有空调,遂只能决定不开电脑,让自己凉快一些。但是不开电脑也没法写代码,想来想去,不如就把这篇酝酿已久的文章写出来。

这篇文章要说起来,酝酿了得有一年多时间。虽然标题写的是毕业一年后,但这篇文章想要讨论的事情是从毕业前就开始构思了。最近在撰写时也写了好几份草稿,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讨论,或者说表达观点的文章不像是那些技术文章。在我看来技术文章相对好写一些:无外乎就是你有个想法,用代码实现,探究一下代码的性质,然后总结成文章展示出来。可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总需要一些论证。如果是时政类的讨论,去翻阅新闻就好了。可是纯粹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来说常常会显得虚无缥缈:人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千差万别,如果读者抛出「他为什么要这样想」的疑问,那这篇文章无疑是失败的。

一般来说,如果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那么大部分情况都能够把事情解释清楚。但是涉及到我个人的选择,那在所难免地要去解释我的想法、我经历的事情,和我与别人的关系。这一点是最难写的部分:一来我觉得这么深入仔细的剖析自己,无异于自己给自己大开膛,然后向全世界媒体直播,告诉大家这是我的肠子,这里是我的肚(du3,发音同「松仁小肚」里的肚)子,这就感觉很奇怪;二来我觉得过度展现自己可能会无意间trigger到别人:我还依稀记得我第一次亲眼得见我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人生时的那种感受,尽管我的生活没有多好(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好),但我还是不想让那些比我的生活还要难过的人难过。

如果有和正文不是很搭配,但我又想留在文章中的内容,我会以这种引用的方式展现。例如那种「第一次亲眼得见我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人生时的那种想感受」,具体来说,就是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发自心底的遗憾、羡慕、嫉妒和悲哀,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迸发而出,使我不知所措,而最终也是遗憾和悲哀这两种情绪留下的最久。这种源自于真实的冲击不同于电影和过于遥远的事物。你看到约翰维克一个人大杀四方,你知道那是假的;你看到华丽的英国皇室,你知道他们是特殊的,是一种合理的仪式与象征。但当你在每天使用的社交平台上看到日常与你互动的人突然说出你很难理解的情形(夸张或毫无逻辑),你开始意识到这种难以理解的逻辑正是别人每日真实的生活,它意味着你们之间的不一样,它意味着你每日挣扎着的生活是别人再怎么落魄也不会达到的境地,它也意味着别人这种生活可能是你奋斗努力一辈子也无法触及的。我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和抽象,我不想用这句话,但确实如此:懂得都懂,不懂的只有亲身体验过这种落差才会懂。
也正因如此,我并不介意别人嘲笑我的生活有多么糟糕,但我很介意我的文字会给别人来带这样的落差。或者用更专业的语言来说,我不希望无意间炫耀我的特权(privilege)。当然,对我而言这种事情不常发生,可能是因为我见得多了你们啊,naive,习惯了。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想要讨论一下我自毕业前后到现在一年来的所见所想。因为目前还没有工作,也没怎么出门,终日上网,所以所见的部分可能不多,更多的是所想。当然了,在开始之前还是想给大家提个醒: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如果你无法理解或认同我的选择,那么请务必尊重我的选择。你可以在评论区表达你的见解,例如怎样选择可能是更好的、为什么之类的,但请不要以说教的语气妄图批评我甚至让我改变选择,这种痴心妄想的行为不利于交流,也不利于你我的身心健康,请务必不要这样。

不过话说回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毕业一年了。月初看到一波年轻人参加高考,月底看到另一波年轻人从大学毕业,我想也应该就此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了。本文大致要讨论三个部分:第一是我毕业时的选择,第二是毕业后一年的生活,第三是对于余生的展望。这种展望和写论文是一样的,不具有任何规划和保证性质,只是罗列一些目前还没能做到的事情,而之后会不会做,看吧。

这算是写给自己的guideline,因为我写文章经常跑题,尤其是一天没写完,第二天接着写的时候,我就会以全新的思维展开一段与前一天不一样的天马行空般的写作。我写起来很爽,但读起来就一点也不爽了。我希望立下一个guideline,在之后的写作中我能遵循这条线。但是鉴于文章还没写完,我到底能不能遵循这条线也未可知。

毕业时的选择

我记得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是在大三结束后的暑假,那时候我需要给自己选择一条出路。在我看来,大学毕业无外乎三个出路:出国、读研和工作。

出国是最理想的选择,不过对我来说也是最不现实的选择。在我的人生规划(或者说展望)中,出国是目标,也是希望。我预计在遥远的未来,我会移居异国他乡,享受我剩下的人生。但出国留学确实有些奢华。这种奢华并不是经济上的奢华——我一直认为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叫事——而是对于稳定生活的预期。在我看来,出国最煎熬的事情无异于每天担惊受怕,担心随时要回家处理变故;而与此相反,如果家庭和睦,家人得生活习惯也都比较健康,那应该是出国留学来说最幸运的事情了。具体来说,我家人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很健康,不健康到何种程度呢?倘若哪天早上醒来发现我家中出了变故,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所以本着我自己的精神健康着想,我不想过没有稳定预期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

如果非要具体地说,我爸至少十年的二型糖尿病,每天坚持抽烟和酗酒,不运动不锻炼也不体检。虽然我不是专业医生,但我估计他的大脑、肺、肝和肾在他这种滥用的情况下肯定会有轻度以上的损伤,这里还没有考虑酒精对于消化道的损伤。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会在措手不及之间把我的生活炸一个粉碎。我绝不接受这种风险。
至于移居国外的计划,我粗略考虑通过工作的方式取得国籍。但具体怎么操作,要去哪个国家,我尚且还没有考虑好。并且我希望我在国内的一切事务都料理妥当之后再走,免得三天两头因为各种事情而不得不在两个国家往返跑。

当然,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留在国内并不会让这些不确定性消失,但我觉得离得近就能更快反应,从而不至于被生活突如其来的大逼兜打一个措手不及。留在国内的话,读研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我的投入远不及它给我带来的收益。回想大学四年,早年间要大学生讲文明讲素质,现在要大学生讲政治讲立场,就是不要大学生讲知识讲能力。文明素质和政治立场又不能当饭吃,大学毕业一个个跟废物似的,毕设都做不出来还读研究生?别操你妈了。

每次在GitHub上看到外国的本科生做的项目,我就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只能去网上随便找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交作业,而外国的大学生就能创造出那么有新意的东西?他们到底是怎么想到的?这些想法都不难,属于是一看就会的,转过头就能说「我也行」。但为什么这种想法能从人家的脑子里蹦出来,却不能从我的脑子里蹦出来?我能照着别人的想法从技术上复现出类似的项目,但我更希望我自己可以原创地想出那些想法。我不断反思,我上这几年学,是不是给自己学傻了?是不是把脑子学坏了?我姑且把这归咎于课堂上老师们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

除了教学水平不行,别人所看中的学历我也不太在乎。我始终觉得,读研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纯粹为了三年后研究生好找工作而读研是亵渎的。虽然中国的大学学堂早就不是什么神圣的学术圣地了,但我觉得如果一定要读研的话,至少应该带有一点点为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去读,而不是同前几年一样接受课堂上灌输的知识、服从指导老师的指令做事,这不就是科研民工吗?我扪心自问:我真的那么想做科研吗?我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吗?我接受得了中国特色科研环境吗?通过这三个问题,我果断放弃了考研。我已经吃了二十多年屎了,现在多一口也吃不下了。

说起读研,我也并非全然反对。如果当初我保研成功的话,兴许我现在也是个研究生。只可惜当时保研三个名额,我排第四。如果不能保研,那读研究生的成本就很高了:考数学,考英语,考408写if (flag == true)这种屎代码我都能接受,但是我一个学计算机的你非要考我政治,对我来说这多少有点屁股决定脑子了。我不接受这种妥协,我也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原则,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的原则都有什么,但我不喜欢的事情我是不会接受的。
关于考研的看法,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目光短浅、不会变通,整个人太理想太年轻了,一点都不讲现实。我接受你的美誉,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激进的温和派、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选择成为这样的人,也会承担这样的后果。我不需要别人来说教和批评,妄图迫使我改变立场和观点,除非我濒临饿死,否则这将是徒劳的。

不过排除了出国和读研,那就剩下工作这一条路了。我并不反感工作,我觉得通过工作实现财务自由,进而实现更多的自由,这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过程。但是就现实来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并不是一件幸福或能够创造幸福的事情。我强烈地不愿接受这种不幸,所以这可能也是我失业至今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翻一翻我的博客的话,你会发现我使用Java和Kotlin比较多,虽然我也认同编程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但我仍然觉得工具在有些时候也是无可替代的。我偶尔也会使用Golang和C/C++,但我主要使用Kotlin和Java,因为我在JVM平台上已经建立起了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如果面对一种需求,他们足够好用的话,我为什么要选用其他语言呢?

虽然我听起来对其他语言和技术比较开放,但我对技术本身也很挑剔。例如我不喜欢的Python,尽管它有诸多优点,但我仍然不喜欢。还有Rust,作为一种新型语言,我并不看好它,尽管现在好多企业和组织都在用它重构遗留代码。也许你看出来了,我会根据非理性的因素判断一门技术的好坏,并决定是否接受它。

除了技术本身,我看到一些人总结了不少面试技巧和八股文,但我并不喜欢这种行为。通过整理经验、总结知识框架来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我大学四年中,每次期末考试之前都会按照笔记将所学的东西以知识点的形式总结到A4纸上,我将这种做法视为复习,也就是说,前提在于你已经掌握了知识。而现在好多所谓的“面试经验”、“Java八股文”都是直接让你背下来,面试的时候直接复读。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面试技巧。此外关于“掌握知识”,我认为就像微积分那样,给你一个微积分算式,能算出来结果算是掌握,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微积分,知道怎么列式也算是掌握,但很明显,这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对于写代码来说也是类似:把代码拼凑起来,这谁都会,现在ChatGPT都能写代码了。我觉得当下写代码的关键在于你能否确保你的认知和代码吻合,以及根据需要写出具有恰当设计的代码。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处理多线程的时候,你需要确保你调用的库是线程安全的,而不是你以为它是线程安全的。以及在设计多线程过程时,何时使用不可变对象来提升并发,以及何时通过加锁来保证数据安全,又以及在加锁时何时选用监视器锁,何时使用自旋锁。能够像教科书那样给出监视器锁和自旋锁的定义、特性和优缺点自然很令人敬佩,但我觉得更实用的是能不能正确的运用这些概念所对应的事物。我并不擅长记忆这些语言定义(毕竟我从小学就背不下来古诗文,这好几年学上下来,语文老师没少找家长,可是记不住就是记不住,你弄死我还是记不住),我没办法准确地像你解释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底层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但我知道当你需要将一个线程放到一边,大家一个一个慢慢来的时候,你要用监视器锁(例如生产者消费者);如果你要有一堆线程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共享一个资源,那自旋锁可能是你的首选(例如计数器)。同样地,如果需要一个状态类的数据保持线程安全的(读多写少,逻辑简单),那我会首选使用不可变类;如果需要频繁修改,并且同步逻辑比较复杂,那我会选择用锁,并且根据竞争类型选择用synchronized还是ReentrantLock。

不过很遗憾,我遇到的面试官基本只期望我复述出八股文的内容。当我试图以我的方式去解释问题时,我注意到对方大多都会失去兴趣并想要跳到下一个问题。如果说只是以考试的形式机械性地筛选候选人不太好,那么看到我的消息已读不回,或者看到我的资料直接不读我的消息,那就可以算是非常无礼了。

这一段听起来我好像是在抱怨,因为我确实是在抱怨。但这种抱怨并不意味着我是完美无缺的。我不会盲目地在我认为用不上的地方上花时间,因此我通常并不会系统性地学习一个框架,因为那几乎没用。以SpringBoot为例,我的大学毕设是我第一次使用这个框架。在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框架,我想过要系统性地学习,但很快(只用了五分钟)就放弃了,因为大部分东西对我来说没有用(也许有用,但并不是必须的)。我开始着手于怎么实现我需要的功能:我通过搜索别人的代码来构建我对于不同组件之功用的认知,并逐步向我需要的方向前进,并忽略我用不上的东西。

如果一定要定性的话,那我可能是需求推动学习。我也不知道我的边界在哪里,当我写LSB隐写那篇文章时,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学会傅里叶变换和余弦变换,但经过半个月的折腾,我理解了这两种变换的意义,并且通过借鉴(FFT是借鉴了别人的C++代码)和设计(DCT是自己写的,通过引入查找表来提高8x8 DCT的计算速度)分别实现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隐写(盲水印)和基于DCT的隐写。我还记得当时我面对这六个字母完全不知所措——大学时我学过傅里叶变换,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把他们应用到二维图像上,也不知道该怎么进行隐写;对于离散余弦变换,我甚至都没听说过。我还没有看过离散小波变换,我对它感觉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鉴于我之前学会了FFT和DCT,我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但同样我也没办法保证我一定能学会——毕竟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虽然我很痛恨不确定性,但很明显,我对于雇主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我相信大多数中国的雇主也和我一样不喜欢不确定性。除了不确定性,我想我可能还有些亚洲老板不是很喜闻乐见的观点。比如说我很看重任务排期,一个活儿或者工单,说几天就就是几天,早干完了我就歇着,干不完我自然会加班。但是亚洲老板总想着让你一刻不停地干满8小时,我寻思生产队的驴也不敢这么使啊。再比如说我对于加班的看法,加班并不是对公司表忠诚,我觉得加班是你没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你的任务,无论是没有安排好工单,还是对工单预估有误,总之在我看来加班是一种补救性措施。不能说不对,但顶多算是偶尔发生的事件。但是你说非得自愿加班,为老板献殷勤,我寻思我又不没卖给公司,我通过出售我8小时的劳动来换取工资,这合情合理啊,其他情怀都是扯淡。我来上班,你给我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我加班了,你就得给我额外的补偿;如果你觉得我能力不行那就开了我。

人事部:这孙子不好PUA

总之,和之前说的一样,我会坚持我自己的原则。我家里认为我应该先找一份工作干着,不合适了过几个月再换。但我坚持应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否则不如在家里待着。正好,最近看到一篇丁香医生的推送,刚好作证了我的观点。简单地说:从纯粹的科学健康角度思考,工作对健康的害处很可能呈现这样的排序:有毒的工作 > 在家休息 > 一份适合的工作。

健康生活从我做起。非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觉得不利于身心健康。

毕业一年后的生活

当时毕业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怎料到一个工作竟然那么难找。不过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工作,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最近这一年除了更新网站,写一些我觉得有趣的代码,做一些我觉得有趣的事情,我还尝试骑车。因为是平房,建筑也很老了,洗澡用的热水需要依赖煤气罐,而炒菜也要煤气罐,洗澡频繁了,就得去换煤气,价钱不是问题,但骑着自行车驮着十几公斤的煤气罐并不是什么愉快的骑行体验。冬天很冷,所以冬天不怎么出去骑车。夏天穿的少,倒是出门骑车的好机会,为了平衡煤气的用量和洗澡的需求,我选择在洗澡的那一天出去骑车。

有些人夏日为了乘凉一天冲好几次澡,也有些人却不得不盘算着怎么花费那些并不触手可得的资源。我时常在想,我到底是不是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

说起骑车,我还挺爱骑车的。我很胖,所以不爱跑步。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也不喜欢走路,因为热。但是骑车不一样:即便是我的破车(相比别人看起来就很高贵的自行车)骑起来也能感受到速度感和自由,这是一种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任何资源和任何服务,只要我骑上自行车,腿开始发力,我就可以沐浴清风穿行在城市中的自由。不需要健康码,也不需要在公交卡上绑定身份证,只要我不累,我想去哪就去哪。不过我的车确实是一般,捷安特汉特3.0,一款旅行车。前几天骑车看到两个大爷,一开始我以为是年轻的车友——他们穿着骑行服,他们的自行车也看起来很高贵——直到后来我听他们在大声聊天(因为大街上太吵了),一个64岁,一个70岁。过了红绿灯,我是死活也追不上他们,人家闲庭信步地一边骑车一边聊天,我这儿全力输出也追不上(后来运动软件说这个时候我差不多25km/h)。看来人家的车确实是好,我有好几次在骑车的时候觉得齿比不够用,即便是换上最高档,踩起来也觉得有些空落落的。以后找到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换一个车。

最近我还入了哈利波特的坑,最开始是看的电影,后来越看越好看。本来想买一套原著,但是想来想去没有地方放,幸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有声书,还是官方授权的。于是就买来开始听(这里要表扬喜马拉雅的一点就是他们不强迫你开会员。我就没开会员,我直接花钱买的,一本书在70到100块不等,后面几本篇幅较长,因此买的比较贵,但质量很好),什么时候听呢?肯定不能写代码的时候听,那样就写不成代码了。骑车是一个好机会,以前骑车的时候都听歌,现在听书也不错。

- Lily? After all this time?
- Always...

除了这些之外,夏天又到了防暑降温的时候了。我借住的屋子没有空调,窗户也比较老旧了,不太敢碰。但是夏天屋子里没有制冷设施,又不通风,空气仿佛和空间凝固在一起,很是难受。幸好我还有两个风扇,一个是平板形状的,不会摇头的风扇,刚好可以把窗户撬开一点缝隙,把这个风扇放在窗台上向屋里吹风。另一台风扇是可以摇头的那种,不过这里不需要它摇头,固定好一个方向,在屋里向门口吹风,这样能够和第一个风扇打配合,有助于通风换气。尤其是到晚上的时候,可以把室外的冷空气吹进来,甚是凉爽。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摇头的风扇可以吹自己来乘凉,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摇头风扇没有定时功能,一开始总怕给自己吹成中风,可后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就不考虑这些了。中风是明天的事儿,热得睡不着是现在的事儿。

除了通风,我一直关注的一位香港YouTuber Carl曾经介绍过一些清凉夏日的用品,目前我在用的是小林制药的清凉喷雾。但是这个喷雾不便宜,日本那边定价100毫升装是500日元,而上海小林日化(小林在中国的分公司)则定价为50元。我寻思这不合适吧。看到配方上写着乙醇和薄荷脑,这就好办了——高中的时候我就玩儿过左旋六氢百里香酚(L-Menthol,也就是薄荷脑)。经过一番土炮钻研,最终我发现使用体积分数为60%的酒精(乙醇),每百毫升加入5克薄荷脑,可以达到和小林制药类似的效果。如果你觉得5克薄荷脑太猛了,有冷灼感(说白了就是喷上觉得疼),那你可以适量减少薄荷脑的用量。这里薄荷脑会欺骗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让皮肤对大脑谎称感受到了冷,而乙醇可以从物理上帮助身体降温(但不会很长效,主要的冷觉还是靠薄荷脑)。这里我还深入研究了一下,我发现皮肤感觉冷并不会干扰下丘脑对体温的调控机制。从我亲身体验来说,在衣服上喷了这个喷雾后,能够持续半个多小时感觉到凉爽,但从出汗来看还是没什么变化。因此我可以确信使用清凉喷雾并不会让下丘脑误以为身体凉快了而导致中暑。

当然了,我不是专业的医学家,也不是什么科学家。所以我建议你在炎热或易中暑环境下使用清凉喷雾前最好咨询一下专业人士,不要拿我的话当包票。我在运动中使用清凉喷雾,我也能承担这一行为带来的后果。如果你也效仿我,那你也应该自行承担相应的后果。
此外我还在考虑冷感毛巾,那种擦了汗甩一甩就会感觉很凉的毛巾。具体什么原理不知道,但是相比普通毛巾,这种毛巾的蒸发速率应该比较高。如果沾满水搭在风扇上面,应该要比普通湿毛巾降温快一些。但是这玩意儿太贵了,目前天气还没有热到需要我下单的情况。

最后,这一年里我的椅子也没少给我找麻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我的椅子们。最开始我在淘宝买了一把折叠椅,花了一百多。看起来挺结实的,卖家也宣称能承重150KG,但从我的体验来看,首先椅子腿会向下凹,使得椅子面会前倾。同时椅子面和框架的固定处只有一层铁皮。在我的体重下铆钉轻易地撕开了承重的铁皮,导致椅子面右边下沉。这就导致坐在椅子上,我的骨盆向右歪,而我的上身要找回来,就导致我的后背右边肌肉在无意间长时间拉伸,引发疼痛。之后我从京东上买了一把折叠扶手椅,类似于野外用的折叠椅。这个椅子比较软,整个椅子面就是一块布缝起来的。最开始这块布开线过几次,但都被我缝好了,还挺结实的。这个椅子同体都是金属,唯独扶手是塑料的。塑料扶手到也无妨,但设计者让这个塑料扶手承重,那就很有问题了。很不幸地,右侧扶手断了。我企图用环氧树脂和1厘米厚的铁条加固这个扶手,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尝试了两种不同国家的树脂,就是粘不上这个塑料扶手,最终只得作罢。最近从宜家买了Adde,一把很便宜的塑料椅子(60块钱,我配了个20块钱的椅子垫)。它并不能折叠,但是当我需要收纳时可以把它拆开。我对比了不同的椅子,我挑选椅子时除了结实之外,还要可以重复拆装。如果安装指南里用到了一次性的自攻螺丝之类的配件,那这个椅子基本上就落选了。其实一开始我看上的是Ekedalen,一把橡木椅子,组装的时候也没有用到一次性配件。但是这个椅子太贵了,要五百块,我又没有工作,这样奢华的椅子只能先在购物车里躺着了。总之,这个Adde坐起来感觉还行,很是稳当。虽然官方说最大承重110KG,但我看再加15KG也没什么问题。就算坐坏了,60块钱也不算贵,比我之前买的椅子都便宜。从性价比来看非常划算,也不留着传家,要啥自行车呢。

虽然毕业这一年确实很悠闲,相当于放了个长假,也算是十多年读书生活的一个句号。但是没有工作的焦虑确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我时常告诉自己不要焦虑、不要着急,着急也没用。但这无异于告诉站在悬崖边上的恐高人士「不要害怕,害怕也没用」——他恐高,所以就是会害怕;我没工作,所以就是会焦虑。焦虑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不太好。要说焦虑,其实和牙疼差不多,平时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有时候看看YouTube、做点开心的事情也挺高兴的。但是一旦开始焦虑,书也读不进去,视频也看不下去,更别说看电影和动漫了。哈利波特和约翰维克系列算是难得的很吸引我的系列,但这种吸引也只限于一鼓作气看完。当时哈利波特系列看到中间停了一段时间,那一段停顿差一点就弃坑了,幸好YouTube不断给我推荐哈利波特相关的影片,让我对后续发展感到好奇。这一年我也尝试过各种各样对抗焦虑的方法,最后我发现还是只有写代码能让我专注到忘记一切。当我把全部的专注都投入到键盘和屏幕上时,我的心也宁静了不少。

看来我是真的很喜欢编程。

不过再怎么焦虑,不能病急乱投医。我的原则不能丢,我是去工作挣钱的,不是去当牛马的。

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对生活的展望

前面说了那么多,差不多也总结了这两年来我的所思所想。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生活很单调的人,不像朋友圈里的一些人,动不动就天南海北游山玩水,我觉得旅游很累,除非真的想去,不然还是在家里躺着比较好。要说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我也不知道。说现在想干什么,不知道。那我知道什么?不知道。反正我就不是那种会做长线打算的人,我更倾向于先做完一件事,再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不过人生怎么规划,无论是想成为跨性别,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还是换一种职业,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或是遵循别人或自己安排的规划,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无论如何,各种道路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死亡。

我并不忌讳死亡,但是我比较怕痛。我很能忍耐疼痛,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尽量避免疼痛。所以几十年后我一定要躺在医院全身插满管子和仪器痛苦的活着(假如那还能称之为“活着”的话),那不如早几年给我个痛快的。人不可能永远活下去,早晚要“交接”你的人生,安排你的后事。如果是突然死亡的话,我觉得也没什么遗憾——人都死了,遗憾也没用了;如果生前能把一切事物安排妥当,那我欣然赴死。不过目前来看我写遗嘱好像还太早了一些,而且这一部分的人生也没什么好规划的。

往前倒一步,我对于晚年生活也没什么特别想要的。我唯一希望自己不要瘫在床上度过晚年,最好能像前几天骑车碰见的俩大爷一样,或者前几天去世的锂电池之父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那样,95岁高龄还在开新课题。到了老年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件非常幸福而且幸运的事情。鉴于这种幸运并不是人力可为的,所以在这部分我也没什么打算,只希望老年时还能继续我的兴趣爱好。至于什么兴趣爱好,那就不知道了。也许是继续写代码,也许那时候量子计算机已经是主流,在那时看来我们现在的编程语言就像是我们现在看6502和8086汇编一样;也许种种花,搞搞无线电,或者是去骑车,也许在未来我还会开辟新的爱好。

说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我自小想当国家主席,但现在我更想当一个富有的退休的人。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哪怕只有五年,给十个终身连任的国家主席都不换。

再往前退一步的话,大概就是成家立业的年龄了。对于成家我也没啥想法,很难说我不需要一个伴侣,但是同样也很难说我需要什么样的伴侣。鉴于我现在是个事儿逼,我以后很可能会继续是个事儿逼,所以在这方面我没什么考量。我相信运气会将我引荐给合适的人,我也相信现实:我可能会孤独终老。从我的观察来看,我身边的夫妻在我看来都不是很理想,至少不是我期望的婚后生活,所以在这方面我还要谨言慎行。至于生儿育女,考虑到我并不喜欢中国社会现在的风气,也不认为中国社会能够稳定的提供一个我认为适合我的孩子成长的环境,所以目前我并不打算在中国养育子女——放我自己一命,也是放孩子一命。

要是再退一步,那马上就要到眼前了:大约就是现在大学毕业、成家之前这段时间。有什么打算呢?我可能迫切的需要一份工作,然后赚钱。

- What do you need?
- Money. Lots of money.
(Neta自基努里维斯的「Guns. Lots of guns」)

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打算了。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再实现一个居住自由好了,使我免受借住所带来的困扰。虽然我不认为现在买房子是一个理智的行为,但如果赚到了足够多的钱,长期租一套房会是个不错的选项。自此之外就没什么别的展望了,每天像个人一样好好活着就是我对自己最大的期望了。

结语

这篇文章往长了说,是酝酿了两年,往短了说,前前后后也写了半个月。因为有些事情写出来可能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或者并没有精准的表达出我的意思,以致歧义。我不想无意间引发误会,所以这边文章基本上是写一堆,删一堆,再重新写一堆,再删一堆,最后在这删删改改中得以幸存下来的部分,就是各位现在看到的文章了。我又没有写完之后再读一遍的习惯,基本上就是写完就发,所以如果有令人迷惑的地方还请在评论区中指出,我会尽快修正。

-全文完-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随便写写】69 & 毕业一年后的自白天空 Blond 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许可协议授权之外的使用权限可以从 https://skyblond.info/about.html 处获得。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