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随便写写】49

April 22, 2018 • 随便写写

前些日子西城一模的考试和讲评都已经完成了。这篇文章将针对其发散性思考。

这次语文作文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按照以往的路子,北京的作文有两个题目可选,其中一个是写一篇政治时事相关的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另一个题目则是相对中性的题目,通常是记叙文或者想象文。然而这次的作文题目不一般,据说出题人是为了回击高考要出关于改革开放的题目,特意把这次一模的两个可选题目全部设置成了改革开放相关的,分别是记叙文:在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和议论文: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选题自然是议论文。虽然我在高一写记叙文写的很厉害,但是政治相关的,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也编不出来——诸位也得见,我不是什么擅长阿谀奉承捧人的角。非要说的话,我要是捧起人来,那下一步肯定是要狠狠的摔他。

我的题目是《浅谈“治国理政”》,文章会在几天内发到网站上来,我自认为还是写的不错的,这几天我将修改润色之。我这个选题是从给定的六句话中选择两到三句作为立场展开写作。题目如下:

1.png

2.png

我选的是其中2、3、4句。主要观点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努力”。开头先要认同改革开放的成功,然后按我上面说的,捧完了,就该摔了。先引用第二句,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展开论述,证明在通过社会再分配使社会财富分布更加均匀合理是亟待解决的。然后下一段引用第三句,再次肯定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借此引出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以及我国现今文化产业的现状。简单概括就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受经济吸引,缺少真感情和情怀,以及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履职的缺失。证明在目前文化产业的建设是需要改革的。最后引用了第四句鲁迅的话,证明了如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不少代价,最终论证中心观点: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努力。

我这篇作文,最后是得了38分,有史以来最高分。我记得高一写记叙文最高一次是35。而另一位同学这次选的是记叙文,得了39.5。我阅读了三次。头一次读觉得内容真的很简单,毕竟是记叙文,700字内容很难给人以内容持续时间长的感觉。并且我也没发现什么特别出奇的点,认为39分完全是给多了。然后第二次和第三次看是过了几天,昨天。讲评作文之前我读了一遍,仔细的读了一遍。内容是一个青年小伙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改革开放伊始小伙子想要去深圳创业,但是父亲不同意,要他接任自己在国企的铁饭碗——在当时确实是这样,进了国企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这是个根深蒂固且十分普遍的想法。然而当时的国企改革动摇了父亲的心,于是决定让年轻人试试看。接着时间回到了现在,父母老了,但是生活水平上去了,父母也很高兴,也很感激改革开放的政策。最后结尾点题,这就是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据作者本人说,这个是未完成的作文,文章结尾草草了事就交卷子了。但是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有些模糊的感觉到这文章并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在老师讲评完作文之后我又看了一遍。我大概是知道了。首先文章用了冲突的手法来表现年轻人渴望改革开放的想法与老一辈国企铁饭碗思想的冲突。多次冲突之下一方胜利,年轻人去了深圳创业,进而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记叙文可谓崇曲忌直,而冲突便是推进剧情的最好办法。其次就是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开革开放初期家中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以及改革开放末期的日本进口松下14寸彩电,这些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读起来会给人一种自然的代入感,自然到会让你忽视掉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背景,而只有突兀的背景才会引人注意。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情。如果让我写,我觉得除非我对这个题目有感觉,我的记叙文写的才会好。而没感觉的话,那些出来便是白纸一样索然无味且空洞。虽然作者本人没有对那些细节和手法说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有同感的情景,有些人会不自觉的热血沸腾起来并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给人一种金光闪闪的感觉;而还有一些人在同样的场景下并不会显露太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感情的表露,或许是换成了其他的方式表露出来,比如写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日记上什么的。这样的话就说到了一个主题——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因人而异,由多种元品质(单一的品质,例如谨慎、认真等)组合而成的。正是这种因人而此,才得以凑成我们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不然每个人都宛若从模板中走出来的,做着预先设定的事情,履行这早有定数的命运,那样的美丽新世界,有什么色彩可言呢?

也正因如此,同样的筛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就拿改革开放来说。我们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技术,只是有技术的人。在国企中很受欢迎,因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可以为国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另一种人是富有创新点子的人,他们没有技术,但是有很多创新而使用,能够更加优化当下种种不完善的好想法。这两种人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下将会是何种命运?在改革开放之前,前者可以生存下去,而后者岌岌可危。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那么多普通人有想法,正相反,它迫切需要生产力。而改革开放之后呢?就是放到现在,我们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时候前者就远不如后者了。或许在将来,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前者的技术将会被钢铁机器所取代。所以你看,同样的筛子,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对我而言,这就说到了眼下的高考。

有人常说,高考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拔方式。这话本身没错,但是要看是谁说的。但是不管是谁说的,反正他都是高考这一体制的受益人或者潜在受益人。受益人的话,很明显,国家层面,可以很方便的选择出需要的人才,而这一体制中的从业者,那就更不必说了。至于潜在的受益人,比如成绩不错的人,他们几乎不需要任何机会成本就能够收获一个不错的未来;还有就是渴望通过这一体制改改变孩子命运的家长们。家长们无力担负改变命运的代价,因而高考就成了唯一他们承担的起、风险还小的方式——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钱成家,命运逐渐的向好的方向走。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因为高考的益处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但在未来可能会享受到,因此成为潜在收益者。而另一部分人,则是高考的受害者了。前面说过,人与人各不相同,好多事情也是因人而异,且十分复杂。你不能通过一个表象就断定这个人的本质。换言之你不能通过一个人学习不好的表象断定他就是个废人。而我们的高考,正是企图通过某些方面的评估来断定一个人的质量。不只是高考,其实可以说当下的任何一个企图使用数字评估人类个体优劣的体制,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人是无限可能的集合,不同的元品质组合到一起,变成他的个性。你不能脱离情景评价一个个性的好坏,而你也恰好无法断定一个人今后将会遇到的情景,因此你也就无法认定一个人的优劣。这是简单而粗陋的论证了人类个体的不可评估性。但是我们经常能够对一个人贴标签,我想这个是基于人类的一种信任。你信任这个体制或者系统能够评估一个人的好坏程度。考试成绩低的人很有可能就表明他不擅长应试,因此在工作中可能无法委以重任,这是概率相当大的事情,然而同样存在其他小概率的事件,比如这个人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具有非常出众的技能。这一点你是无法否认的。然而你相信成绩不好的人确实在工作中难以委以重任,出于你的经验和现实,你所见到的所有人、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确实如此。这样的信任没什么问题,没有这种信任的话,我们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猜疑链。例如你无法确认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工作,只有通过实际上岗考察才能得出结论,然而这个进行这项工作的人必须适合合适,否则会有些严重的后果(例如高危工种),这就陷入了矛盾。就比如说你要做刀。你得砍树做刀柄,但是砍树需要先做刀,做刀需要先砍树——这就完犊子了。

因而我要说的是高考并不是高三的全部。你完全可以通过高考去证实你的才能,但是千万不要仅仅把你的才能局限于高考。现在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这并不需要你在特定的方面达到多高的水平,事实恰恰相反,你在任何一个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能够用之贡献社会,这边足够了。请你仔细想想,一个学习很好却不会运用知识的人,和一个没多少知识但是能够制作出精良游戏(这里说的不是腾讯,说的是类似opus、minecraft、以及其他堪称神作经典的游戏)给社会带来娱乐选择的人,你觉得哪个会在当下社会活得更好?我觉得是后者,即便前者是高考制度选择出来的,但是我相信国家不会选择如同前者那样没有产出没有价值的人的。所以说到底,人不在分数高低,倒是在于价值多少。

当然了,你要是更看得开,也可以佛系做人,不展露,不隐藏,缘分到了,价值自然就有了。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随便写写】49天空 Blond 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许可协议授权之外的使用权限可以从 https://skyblond.info/about.html 处获得。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3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