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atalog

【随便写写】62 & 《你好,李焕英》

February 21, 2021 • 随便写写,电影

今天晚上蹭别人的票看了贾玲导演的电影。回到家中坐到电脑前面一想,写影评比写屎山1容易,写屎山比写论文解读容易。代码我尚且磨磨唧唧能写一点,可Kademlia那论文怎么写出一个白话文的解释说明,我真是一点都不会。所以关掉那个解释Kad DHT的草稿,另起一个文件,写一写我对于这个电影的看法。

本文无意中可能会涉及剧透,介意的话请不要继续阅读,以免影响后续观影体验

贾晓玲

首先从整体来说,我觉得不错。观察我看过的国产电影,最近看的一部是2019年看的于谦的《老师好》,当时我对那个电影的评价是「不如《放牛班的春天》高雅,但是很丰富,不过不纯粹。」丰富在于「剧情足够跌宕起伏,喜剧元素很足,逗的时候能让人开怀大笑,而真到动情的时候,也能让人感到些许的悲伤乃至为之流泪。」,而不纯粹则在于「情感渲染部分依赖于当时的人文环境」,而我与当时的环境没有什么太多共同之处,因此煽情没有煽到心坎里。

对于贾玲的这部电影,我觉得同样也可以用丰富来形容。无论是剧情中的喜剧元素(这个其实因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对于上世纪一些行为的讽刺,诸如读稿子的厂长、大搞特搞成为口号、厂长儿子好笑但观众想笑却必须克制,我觉得讽刺的挺好,很有意思,同样有些人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讽刺这些并不好笑,这一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是煽情的部分,我觉得和《老师好》一样,没有让观众觉得无聊的时刻,同时也没有丰富过头,以至于让观众感到疲劳。这一点归咎于商业电影投观众所好也好,还是说导演手法娴熟也好,总之都是一个非常不错并且能够随着电影一直流传下去的优点。而在《老师好》中所谓的不纯粹,我曾经在对应的文章中与《放牛班的春天》做过对比,在我看来那部电影放在法国拍是那个故事,放在美国还可以是同样的故事,放在中国还是一样——无论我对于故事背景熟悉与否,故事本身就已经是故事的全部,背景只是让故事更加饱满。但《老师好》需要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就和今天看的电影中,贾晓玲不知道买电视还要票一样。在《老师好》这部电影中,如果你不了解当时社会中政治背景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力,站在今天的角度你可能会想,凭什么我成绩到了,却要因为我父母的身份而不能上大学?凭什么那些人成绩不行,却因为父母的身份能上大学?故事对于背景的需求并不能算是减分点,和做菜一样,有的菜不需要调料,食材本身的鲜美就能够成就一道菜;可有些菜就依赖这些调料,调料也是菜的一部分,同样都是好吃,角度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

于是对于《你好,李焕英》这部片子(也不知道谁开的头,非得在片名中加标点),我觉得纯粹程度可能比《老师好》要高一些,毕竟谁都有个妈,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似乎大家的妈都一样,诸如「我看你长得像游戏机」/「你看我长得像游戏机吗」(跟父母说想要游戏机的时候)。这一点就算是不错的共鸣,而电影中的故事更多的是围绕李焕英这一人物进行的,而对于其中的一些世故原则,即便处在现在,我觉得也不难理解。而除此之外故事本身的一些细节,虽然都是一些很老套的手段,诸如母亲为省钱不肯坐车而走着回去,儿女为了不让父母受累要亲自看着父母上车,父母又为了不让子女担心,先上车买票、等子女走了再退票下车走回去。也许这些都是老套的剧情,凡是歌颂母爱的艺术作品都会这样表现,但在这部影片中,它是真实的。

这种真实感不来自于这种桥段本身,而来自于整部电影的前因后果。一上来电影以贾晓玲的视角回忆了母亲,这也是我们所有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我们作为子女,尤其是小时候,我们更关注父母的反应,而不会去考虑当时的父母是怎么想的。而在结尾,贾晓玲通过缝裤子发现这部剧中的母亲,或许正是在医院消失的母亲,她先贾晓玲一部进入了这个梦中世界。电影伊始随着贾晓玲进入黑白电视中的世界,这世界慢慢的从黑白染成了彩色,而结尾贾晓玲要回到现实世界时,世界逐渐褪色,回忆如走马灯一般展现在贾晓玲与观众的眼前。这种回忆不仅是贾晓玲的回忆,也是贾玲的回忆,也与观众们的回忆重叠共鸣。回忆结束后,镜头一转,回到了现实世界。稍后的插曲《萱草花》告诉了我们,这原来只是「好梦一场」。最后在影片结尾,字幕告诉我们李焕英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生命也确实因为一场意外停在了48岁。而艺术之外,真实的事情是这样的:2001年,贾玲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开学一个月后她收到了来自家里的噩耗——母亲意外从拖拉机上摔下来,抢救无效去世,享年48岁。在现实中并没有电影中的那么美好,母女二人并没有骑着自行车一起畅想未来、快乐的度过那最后一段时光,正相反,只是人在他乡,收到一纸噩耗,再回首,却早已物是人非。这使得观众们心中十分清楚:李焕英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这种真实感,如同之前说的墨茶Official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尽管之前素不相识,可我作为一个人,能够为她们的苦难感到痛苦与难过。

我还记得早年间在2017年9月11日写道

我朋友圈中所提及的自己不想好,也不让别人好,这说的,怕就是我的父母了。为人不求上进,在这 15 平米的小屋中窝囊了一辈子;问及何事,即便有天大的干系也要认为和自己无关,如果尝试和他说清楚,那便是令人气愤的胡搅蛮缠了。所谓说话没力度,胡搅蛮缠王八蛋,莫过于此吧。此乃吾父。而我妈呢,大概已经受不了我爸这样的,跑去信天主教了。鲁迅说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是愚蠢的,可这样有似于阿 Q 却又远不及阿 Q、更像是柏拉图空想式的快乐,也算是不错吧。即便是短暂的快乐,那也比天天沉浸在现实的悲痛中好啊。这里所说如上之快乐,我没有信仰,但是并不否定神明的存在,因此我大概无法理解一个虔诚教徒的快乐。换言之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大概也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了。

也许每个人的父母都并不完美,或多或少有些缺点。还记得当时的我开始注重于内在发展,而不再全部迁就于别人,才意识到父母中这些缺点。再意识到这些缺点之后,我又发现(接上一段引用):

前两天看的哲学速成课中提到,要确保你的表述包含了正确的人。于这篇文章言,或许有些难。因为我上述提及的这些人,上述描写之恶是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而(他们人格的,笔者注)另一部分是让我心生真挚怜爱之情的一部分。他们是二者的集合体,无法割舍或单独拿出任意其一。这大概也是令我痛苦的根源。哪怕只有一点,只有一点恶能单独拿出来,无论它属于谁,我都会毫不留情地咬牙切齿地将其击碎,可是我做不到,因为他们难以割舍。

也许这就是世间的公平所在:你爱父母,因此也就必须得接收他们的缺点。抛开父母,这对爱所有人都是如此。而后我又反思(同样是接上段):

所以,我抱怨了半天,又能做什么?我尝试在生活中保持孤立,但是我发现一个人真的很难走下去,这需要精神的支撑。来自最信任之人的不信任,这令我伤心、难过、害怕、焦虑;来自无意为挚友之同学的问候,令我的内心有些温暖而愧疚;学校食堂里初中小胖子稚嫩而纯真的脸庞又令我觉得有似喜之情发于心、真切微笑发于面;放学路上看到路边的两三岁的小孩在玩耍、在笑,尽管素不相识,可我还是为他们高兴。有些人或许只有一面之缘,可是我就是想为之开心,并衷心祝愿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未来,这或许是来自我心中作为人而仅存的一点善良了吧。只是它太容易泛滥了,稍微见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便开始发散起来,而随后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回原型。

好在那时我尖酸刻薄的同时,还心存善良。而这善良伴我至今——我很欣慰。在另一篇2017年8月1日的文章中,我有如下文字:

我曾觉得我有点理智的过头了,甚至一度认为我的心中根本不存在感情这种东西。后来还是觉得,感情和其他人的一切,都是写在人性中,刻在骨子里的。有时候,只是被冷漠所封住了罢了。因此我至今仍相信着,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闰土,还是现实中被生活所击垮的人,他们仍旧有着一度为明日生活之希望的热情。这并不是 Galgame 玩多了,鸡汤喝多了才这么认为,即便没有任何依据,是我自己,从心底告诉我,是这样的。
就像潮湿的木头难以生火,对希望的热情同样难以复燃,可一旦燃烧起来,曾经作为阻碍的水,也会在高温下电离成氢氧帮助燃烧(假如木头燃烧能够达到如此高温的话),昔日之艰难困苦,乃今日之戒条与动力。

之后在2019年12月22日,我终于想开了:

总之最近快要期末考试了,家里边也不太平静,昨天父母刚吵过架,通过这一次架我大概确实是对我父亲不再抱任何改变的希望了,但毕竟是亲生的,也就做到给他养老送终吧。

现在经常在想人活一世为了什么。我父亲活了六十多年,可我依然不喜欢 / 嫌弃他现在的诸多恶习。我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悄悄地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模样,也时常审视自己,虽然我现在也有很多想改却没能改掉,我辩称是「改不掉」的毛病,但我觉得这些还是可接受的。性子直,讲话不给人家留台阶,甚至还拆人家台,人比较懒,不爱运动,有话张不开嘴、和友人聊天经常把事情搞砸,诸如此类,我确实不怎么好,甚至还有一些差劲儿,但是怎么说呢,我至少能够认识到并且承认我的不足,我会认错,这就比时刻觉得自己没毛病,都是别人有毛病的强。

于是我便想开了,我也没有那个雄心壮志做神仙,我也就做个普通的人,只要不是最差劲的就行了。人活一世不容易,玩嘛,各种事情都体验过了,都玩儿上了,那就不亏。学习也好、恋爱也罢,无线电、计算机、FPGA 这些,虽然只是爱好,但我体验过了,就算玩儿上了,我就比没体验过这些的人开心、快乐、充实、丰富。或许在我七老八十的时候,在临死前回想自己的一生,体验过最糟糕的境况 —— 吃不起饭,重病缠身,甚至没人照顾,落得一人自生自灭,也体验过最好的境况 —— 拿到各种奖,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和她过得很幸福,走上人生巅峰之类的。相比优秀的人生,我更向往丰富多彩或传奇的人生吧。于是我便下定决心,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都要珍惜它们,或为它们奋斗,毕竟它们是我这一生中将会真真切切体验到的存在,是将来的回忆。

但愿吧,愿天下人都能不后悔他们一生所为。

关于父母,我也想开了,反正都活了那么多年了,指望他们改掉陪伴多年的陋习,还不如指望他们重新投胎当我儿子来的更实在一些(尽管我不认为人还有来世)。之前也说过了,爱一个人也要接受这个人的缺点。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尖酸刻薄了(自认为,也许一些老师或领导不这么认为,那是他们的问题),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上十分随和,甚至可以认同来自别人的某些奇葩观点。所以,日子也不是不能过,总比子欲养而亲不在强不少。人各自生死有命,我「不后悔我的一生所为」便十分满足了。

网友的奇葩观点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对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作品本身如何,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做的十分不错。

-全文完-


  1. 屎山是指在原本就很烂的代码上继续修修补补增加新的代码。这种缺乏重构的补丁式代码的罗列叠加,最终造成了当今许多互联网公司核心代码难以维护、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就我个人而言,Kad DHT那个代码也不是不会写,但总想找出一种优雅的实现方式,想要将代码作为一种艺术去编写,而不是所谓的「也不是不能用」。但这种追求艺术的过程无疑要远比我学习吹水管笛子难得多。并且就现状来看,已经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屎山的道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随便写写】62 & 《你好,李焕英》天空 Blond 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许可协议授权之外的使用权限可以从 https://skyblond.info/about.html 处获得。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3 Comments
  1. 目前还没看 过年是因为疫情防控 现在是因为没时间

  2. 渊和 渊和

    有这么篇文章是挺不错的;)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篇影评,尔后才发现是一篇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反思。我没有看过电影,但是对于这些经历,很多东西与有感焉。如何在接纳上一代的同时确定和走好自己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话说,一开始我看到那个图,以为是说部分人的思维逻辑太过复杂,再一看它的意思是部分人的思维逻辑太过简单,不过好像彼此看来也是如此?)

    1. @渊和我一直不善于写影评,因为我觉得直接看电影就好了,有时候影评写完了更多是自己收到电影产生的启发。关于最后那张图,我觉得更像是「我想尊重不同的意见,但是不同的意见真的是没有道理」,就如同最后一张图一样,虽然是不一样的想法,但是讲起道理来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