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读《“内卷化”及其文化心理机制分析》

May 31, 2021 • 读书

作为大学思政实践课程的一部分,我们选择以大学生内卷现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内卷化”及其文化心理机制分析》一文作为我们的参考文献之一,在我阅读之后发现收获颇丰,故单独撰文记录其中的收获以备后续撰写报告使用。

本文将按照原论文的章节布局,依次详述该段落内作者所言与我之所想。

内卷化概念与理论

在「内卷」一词从学术圈跳到大众视野之前,「内卷化」的概念已经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经过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运用,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理论范式、分析视角与分析工具,被国外学者们用于“非进化”的各种城市乡村社会研究。通过查阅维基百科和其他论文,不难得出「内卷化」这一概念的发展与本意:

内卷化(英文:Involution)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以形容社会文化因为重复劳作、发展迟缓。早在1790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德语:Kritik der Urteilskraft)一书中区分了“内卷”与“进化”(英文:Evolution)的含义,在康德的使用中,Involution一词的主要含义为内卷、内缠、纠缠不清的事物,以及退化复旧等。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发展了内卷化的概念: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即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约束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30年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借用戈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 他认为,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的缺乏和行政性的障碍,劳动力不断地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致使农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但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并没有获得对应成比例的增长,反而出现了单位劳动力边际报酬的递减。格尔茨使这一概念在人类学界与社会学界广为知晓,成为一种描述社会文化发展迟缓现象的专用概念。与此观点类似的还有英国汉学家黄宗智借,这种观点将内卷化理解为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以上观点将内卷的概念局限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后有学者杜赞奇将内卷引入政治领域的研究之中。在2010年,计亚萍汇总了前人的观点,提出了我们认为适用于社会或某一行业内卷现象的解释:由于外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和缺失,或者外部力量的过于强大导致对组织内部的割据与渗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内部发展模式和严格的约束机制,致使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之中出现一种“路径依赖”和自我的“锁定”,从而导致“一种内卷型的增长或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到了2013年,王琛(原文作者)尝试以心理学角度分析内卷的机制,我认为写的还是不错的,尽管我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在社会学方面所知甚少。

最近,「内卷」一词突破了学术圈,来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并获得了不少的关注与运用。从进来流行的一些网络热词中可见一斑:诸如成为了一对反义词的「内卷」与「躺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鸡娃」一词;再到先前在某著名视频网站大火的自拍视频「985大学《内卷的名义》」;更有相关国内计算机行业从业者自述因为工作环境「太卷了」而纷纷跳槽外企。我想「内卷」一词应该深入到了大部分当代离不开网络的年轻人的心中。

也正因如此,我们以大学生内卷现象为题,意图搞清楚大家卷来卷去的原因,虽然完全没有信心能够让每一个人摆脱内卷,但我们还是致力于让每一个读到报告的内卷参与者搞清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还有可能的话,让内卷的参与者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卷。

在本节,王琛更加详细的介绍了各个领域中内卷化这一概念的具体应用,并辅以示例或说明。以我的话简单的总结一下「内卷化」的概念,就是我们付出了别样多的努力与投入,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自我复制、历史重演的命运,即「未来重复过去」。以至于现状形成了一种无限递归的情形,我们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却发现新的阶段和原来的阶段一样,没有丝毫进步。

“内卷化”的形成机制及特点

所谓「“内卷化”一词的“意指”」,我理解为内卷的具象化表现。原文中提到了诸如社会文化的停滞状态,经济效益的递减,农业等产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制度与体制的逐步失效与失控,以及潜规则的盛行等。更贴近生活的来说,可能是你或你家孩子初中没毕业,参加了无数课外班,又考了几门乐器的证,却发现还是没能摆脱升学难的问题;你为了拉高自己的GPA,选了好几门课,最终发现大家通过类似的行为,一起拉高了分数线,四舍五入相当于自己的分数没变,甚至可能更低了;又或是为了某一门课得到高分,报告写到不切实际的好几万字,使得之后报告的得分要求越来越苛刻,但这门课本身却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发展。

王琛在原文中引用Dittmer的观点,即“内卷”模式是一个事物原有特征的延续与扩散,愈趋复杂,愈难以超越自身。

“内卷”是一个社会系统的自我复制

社会体系或制度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进而在内部形成一个密集坚实的社会文化“内核”,在外部则形成一个难以突破的刚性“外壳”。

原文中提高了一个名为「后喻文化」的概念,其中提到这种文化中的自我复制机制:由于崇尚权威,缺乏想象,一个事物会在其它所有事物的方式上被引为成例,从而得到“加强、回忆和反射”,“任何一部分文化行为经过分析后,都能找到同样的潜在模式”或“变体模式”。

其实说来抽象,具体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文革时期,还是计划生育刚刚实行的农村区域,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事物的自我复制。也许谈论计划生育会更贴切一些:在一开始,计划生育只是一个推荐大家少生晚生优生的政策,但随着这个政策的传播,逐渐出现了诸如生二胎产生巨额罚款、因为超生而被拆房子、丢掉工作。如果将这段历史独立的看,你怎么也想不出为什么一个指导性的国家政策,怎么会演变成一些人心中充满伤痛乃至仇恨的回忆。如果用内卷化的概念加以解释,也许就通畅了:一个事物在其他事物的方式上被引为成例,进而得到加强、回忆和反射。也许一开始只是建议性提倡少生,减少人口,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培养出有高度的人才,而不是让更多的人口勉强活着。也许后来一些相关领导为了提高相关业绩,创新的提出来了不相应国家号召就罚钱或开除(和之前一些公司传出使用iPhone就是不爱国,要开除一样),这个做法被其他人所效仿、加强,于是便引申出了拆房子、或更加恶劣的行径。这样便在内部形成一个密集坚实的社会文化“内核”。至于外壳,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而主管部门没有及时制止这种不理智的潮流,当这种不理智的潮流被国家所默许,这就是外部形成的一个难以突破的刚性“外壳”。在计划生育中的诸多过分行为直到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打破了这个刚性外壳,这种社会现象才逐渐被制止。可是历史已经发生,没有人能够反转历史,抹去这段很多人心中充满悲伤与仇恨的记忆。

现代社会中的内卷现象,也许后果没有这样激烈或严重,但其害处或许是长期持续的。前几天看到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的文件,不难想象中小学生招生存在着多大的竞争。「鸡娃」一词也孕育而生。鸡娃一词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孩子盲目的参加许多课外班,考了许多证书,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抬高了门槛,而这种努力和投入并没有给入学这件事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消磨父母,苦了孩子。

在大学中也是一样。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为了得到高分而无意义的增加报告的字数,这种字数的增加又反过来使得评分标准的提高,于是在这样的左右互搏中,大家投入了努力,但成绩并没有好太多,反而因为自己不够卷,成绩反而下降了。

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种反馈循环无异于造成了一种原文中所述的「未来重复过去」的情景。我们付出努力意图打破这种竞争,但我们的努力无意中成为竞争自我复制的动力。家长或学生的这种被迫自愿努力,形成了这种文化内部的外壳,而学校的认可与老师的评分则成为了这个文化外部的刚性外壳。

“内卷化”的社会充满悖论

悖论是内卷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实我觉得这一段讲的挺好,文中从中国社会定于一尊之后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分析了名与实、位与权、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的分离。一言以蔽之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结了现实需求与权威不可反对的冲突与悖论。

回到上面提到的关于教育内卷的例子中来,那中间的矛盾是什么?这里我想请读者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康德说「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以我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是我们熟知古人的经验与知识,使得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充分的个人发展,并藉此实现自我价值。更直白的说,接受教育是为了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从未来就业到个人的审美、素养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称其为个人发展)。

然而内卷化的教育现状则是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可这些努力并不明显的有助于我们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反而由竞争带来的焦虑会促进内卷的「加强、回忆和反射」。于是在内卷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开始追求更高的成绩,逐渐将视角缩小到并不全面的分数上。这种畸形的最优使得我们逐渐偏离了教育使人为人的目的。内卷化的教育中的矛盾这才浮出水面:教育本意是带给人更好的个人发展,而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追寻个人发展,转而将精力消耗在意义不大的事情上。

内卷是一种熵增过程

内卷化的社会无疑是一个熵增的社会。

关于使用熵增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社会学概念,其实我不太苟同。因为照物理上的说法,无论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整个宇宙都是熵增的趋势。所以内卷化的社会是一个熵增的社会(物理),没有内卷的社会同样是熵增的社会(物理)。

但我推测原作者可能像借用此物理概念来说明内卷化社会中存在着巨大的内耗,使得社会整体运作效率不高,并且最终过大的内耗将导致社会溃败。

所以再次结合教育内卷的例子,其中的内耗现象显而易见。无论是为了凑字数的高分而写下的无意义的文字,还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升学上多一丝机会而考取的诸多证书,这些都可以算是内耗,因为原本不需要这些就可以达成既定的目标。至于内耗的后果,虽然不会导致社会溃败,但至少能够催生出「躺平」一族。躺平是指年轻人出于对压抑的工作文化的失望,与其跟随社会期望坚持奋斗,不如选择“躺平”的处事态度。躺平被视为是对抗社会内卷化的一种方式。其出处如下:

“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互相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它们会无时无刻在你身边出现。你每次看见的新闻热搜也都是明星恋爱、怀孕之类的‘生育周边’,就像某些‘看不见的生物’在制造一种思维强压给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前些日子清华大学的教授还试图怒斥具有躺平观念的年轻人,说他们不负责任如何如何。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的说教,我倒是觉得那些躺平的年轻人才是正道的光。在政府没有明确作为(指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之前,比起被迫内卷,成为杀人凶手的一员,他们才是真正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的力量对抗社会内卷的人。这样一来,清华那个教授怒斥躺平族的动机就有待商榷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认为“躺平”是年轻人放下负担的一种方式,当人们无法追赶社会发展比如高涨的房价时,“躺平”不失为一种最为理性的选择。然而广泛的年轻人选择躺平,社会流失大量的生产力,虽然我对社会学一无所知,但想必后果不会太轻松。可这绝不是找几个教授做舔狗、带一带舆论导向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还是得解决其中的社会矛盾。

过密型市场:山寨机中的小农经济

在本节,原文中分析了山寨手机市场内卷的表现与特征。

复制与仿冒

大约在智能手机流行之前,运行传统J2SE的手机还是主流,那个时候我的手机还是索尼爱立信的W810c与三星的GT-S3850。当时除了这些随处可见的大厂商大牌子,还有雨后春笋般的仿制手机,其外形与外观,包括软件界面和功能等都与其他知名品牌的手机相似,这些手机也因此得名「山寨机」。

这个过程在教育内卷或其他行业内卷中也十分典型。诸如某班传出消息,某某某提交的报告有几万字,得了高分,之后其他人便会纷纷效仿,没得写也要把字数拉上去。而行业内卷更是如此,以APP为例,原本应该「小而美」的微信,近来更新了诸多并非必要的功能,使得APP整体变得臃肿。而滴滴一个传统的打车软件、美团饿了么等外卖APP,竟然都有了贷款和借钱的功能?我都借钱打车、吃外卖了,我做个公交、吃个食堂不好吗?

价格低廉、质量低劣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由于劳动力便宜,带来了较低的成本,且生产规模不大,据称三人即可完成一款山寨手机的发售,这使得山寨机成本低,价格便宜,对应的,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检查和售后服务,所以质量与消费体验固然不高。

并且由于规模不大,因此不会作出开创性的投资,更不会开展研发工作。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模仿中推出:其他人率先想出的办法,可能是花费了好几个日夜或好多资源得到的,将其推出后被其他人抄袭,抄袭基本上没有成本,但也因为是抄袭,抄袭者本人并没有能力再次创新,只能照猫画虎,陷入已有的固定模式中。

非正规经济、过密化投入与边际效益暴跌

非正规经济是市场内卷的问题,山寨机的小作坊并不会纳税,往往还会造成知识产权问题。而过密化投入与边际效益暴跌则是内卷引起的普遍现象。

所谓过密化投入,在山寨机市场的表现为0门槛的山寨使得山寨机厂商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而市场的需求则是相对稳定的,当出现供大于求的场面时,价格会低于价值量,翻译过来就是亏本。而边际效益暴跌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成本投入,带来的收益变化(即边际收益)会急剧减少,所以称之为边际效益暴跌。

放在教育内卷中谈,一个人的报告因为字数多而获得了高分,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所有人都提交了高字数的报告,产生了过密化投入,也因此,每个人的相对差距变小,于是对应的分数变化(边际效益)也因此而暴跌。正所谓「一人内卷提高分数,一群人内卷提高分数线」。而职业内卷则是以工资为例,一个人在部门类加班多干,带来了奖金收益,而所有人都加班多干,很可能导致每一个人都没有突出表现,进而所有人都没有可观的奖金收入。

市场的癌化

在山寨机市场,因为出现了长期供过于求的场面,使得规模小的作坊难以支持亏本的买卖。于是在内卷的过程中,内卷者不光害的其他参与者得不着好处,自己也会因为过大的内耗而覆灭。

这一点放在教育内卷上或职业内卷上不言自明:众人内卷提高分数线,于是没有人获益。内卷者本身也可能会因为太高了分数线而落榜。忙于加班的内卷者也可能因为自己加起班来不够努力而被扣奖金。

内卷化人格与心理文化

山寨现象引起的争论至今仍未消退,山寨心理更是普遍。“山寨模式”的产生固然有制度、内外环境等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也与我们已有的文化心理关系很大。文化与人格水乳交融,荣格曾说,一切的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后就成为这个民族的集体人格。

作者在本节总结了五条山寨机市场内卷化与心理文化的关联:

  • 缺乏原创和创业品质,喜欢模仿强者和跟风市场
  • 缺乏创造、徒以模仿为能实是缺乏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
  • 零和思维
  • 悖论的心态和人格
  • 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社会信任度较低

对于山寨机市场确实如此。对于教育内卷或行业内卷则是类似但不完全类似的点。

关于前两条,其实可以归结为原创性弱。至于缺乏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我认为人只有先做到爱自己(但不需要达到自私的程度),然后才有机会去谈创新与发展。否则连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欲所求都不知道,又何谈目标、理想与发展?如若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只剩下盲目的模仿与抄袭了。

至于零和思维,我想这是困扰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谈及幸福,难免要在逢年过节的酒席上攀比一番才能获得幸福感。这种一定要高你一头才觉得幸福快乐的思维方式与观念认知,会导致一种伤害别人利益的非合作心里。于是具有零和思维的人会把关注放在别人身上,别人做什么他学什么,并且会在模仿的过程中试图超越并打压别人,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这种人的中心在于超过别人,而不关心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想起康德曾经说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我觉得放在此处,不妨将目的解释为获得幸福,或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而手段则是让自己超过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价值,而一旦人开始不明所以的模仿他人,陷入零和思维当中,他便已经不值钱了。走出多数人的圈子,找到自己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或许是当代大学生与求职者破除内卷的制胜法宝。

悖论的心态和人格在原文中解释为:“经劳动的双手产生出来的制造物,不再是人的智慧、人格的外化和力量的体现,不再是自我的象征,而是通过仿制他人来削弱他人并牟利的工具,因而产品粗制滥造和质量低下。进而在一种既不尊重他人(及其劳动)、亦无法自尊(即自卑)的心理下,无法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无法形成发展出成熟的理性和受人尊重的完整人格。”有一说一我没看懂这段,可能是写的太高深了,后面的引用我看懂了:中国所需甚少。只需人格和良心。所谓抄袭,不尊重他人劳动在先,其次也不算尊重自己,我认为抄袭无异于承认「我就是烂」,并以此放纵自己。但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内卷者,因为在践行抄袭来的方法的过程中,也许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只是这些努力并非推动了善意的事情。

至于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这个是社会普遍的问题。具象化到内卷的表现就是「我不卷别人也会卷」,即便大家商量好了一起躺平,也会有一些不信任其他人的人率先开始内卷。一旦信任产生了缺口,先前一起躺平的诺言也随之失效,大家便开始出于本能争先恐后地开始内卷。自此,信任荡然无存。

结论与讨论

在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中, 技术的变迁速率较快,制度其次,文化心理更次之。改革开放即将走过35 个年头, 可今天我们的身上仍然盘旋着百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小农经济时代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这是最为深刻而内化的“内卷”。

英格尔斯曾指出:一个国家或企业即使有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但若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和技术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和技术的人还未从心理、思想和态度、行为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会导致制度和技术的畸形发展甚至失败。今天的中国社会问题丛生,研其原因,不可忽视这些文化心理积淀的负面作用。百年前鲁迅们所呼吁的改造国民性,至今仍然任重道远。

......

马尔库塞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 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人。而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一直都缺乏那种超越的向度。

超越性需要真正尊重人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但一直到现在,我们教育的“灌输”色彩都还没有多大改观。标准教材、标准试题、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和心智禁锢限制, 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 也无法追随自己的发展想法, 这是一种没有“确立自我”、不发展个体“主体性”的教育,只能产生缺乏创造力、具有零和思维的内卷人格。

躺平学只是一个反对内卷的开端,只靠躺平这种不合作方式对抗并不能将内卷连根拔起。也许正如原作者总结的,破除内卷需要的是真正尊重人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其实四舍五入约等于我说的个人发展)。可是现在的教育领域不光埋头于标准试题与标准答案,更埋头于为了高分而内卷。我想,教育领域的参与者,学生、老师、家长,合力破除其他人内卷带来的焦虑,正确的认识教育的目的,共同破除教育内卷外部的刚性外壳,并加以细心引导,让每一个参与者认识到真正的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认同,才有可能让事情向好的地方发展。

-全文完-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读《“内卷化”及其文化心理机制分析》天空 Blond 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许可协议授权之外的使用权限可以从 https://skyblond.info/about.html 处获得。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
Leave a Comment

3 Comments
  1. 据说有年春节还有好多青椒在埋头写自然基金,这是要从5岁内卷到35岁的节奏

    1. @沉舟侧畔我觉得这种“为了研究而研究”,怎么说呢,怪没意思的,而且大部分成果也就是成果,没有什么更大的贡献。而且5岁就卷,35岁怕不是已经进ICU了。我还是觉得悠闲一些比较好,多关注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家人什么的,这才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不论怎么卷,他们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生活。

  2. wys wys

    好有份量的一篇读后感,论文的架势,厉害了。
    对于我等,研究内卷化,还不如研究蛋卷,哈哈!